魅力“滚雪球”,冰雪经济人文交融发展
一眼望不到边的查干湖冰面上,口喷热气的马匹拖动绞盘,2000米长的渔网被从湖水中拖出,一条条肥硕的湖鱼在冰上摇头摆尾,捕鱼人露出收获的笑容,围观游客发出阵阵惊叹与喝彩。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查干湖冬捕至今沿用人工凿冰、马拉绞盘、冰下走网等传统捕鱼方式,这一北方少数民族的捕鱼传统可追溯至辽金时期。
2002年起至今,吉林省松原市连续举办23届查干湖冬捕节,挖掘传统文化、开发旅游产品,为冰雪经济持续供能。除了体验冬捕,在松原市的鼎润文化创意产业园,游客还可以欣赏精美鱼皮画,亲手制作鱼皮制品,在互动中真切感受文化魅力。
游客在吉林省松原市查干湖第23届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上观看冬捕(2024年12月2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如今,产自湖中的渔获依旧满满,源自文化的“渔获”日益丰盈。2024年,查干湖景区全年累计接待游客347.1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55亿元。
这是中国多彩冰雪文化为经济赋能的缩影。当前,冰雪文化不断提升冰雪经济活动的附加值,激活创造力。
在阿勒泰地区,人类滑雪起源地博物馆在春节前夕开放,成为众多雪友滑雪之余的新打卡点。馆内陈列的古老毛皮滑雪板、木制雪杖等展品,向人们展示着这里悠久的滑雪历史与深厚的冰雪文化。
游客在位于阿勒泰将军山国际滑雪度假区的人类滑雪起源地博物馆参观(2025年1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在博物馆的文创区,脚踩毛皮滑雪板等不同造型的“雪怪阿乐”系列文创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雪怪阿乐是集合阿勒泰冬季元素创造出的文创IP,目前已推出毛绒玩偶、吉祥物盲盒等80多种产品。”设计者阿尔斯别克・努汉说,传统冰雪文化和现代文化相融合提升了设计魅力。
雪友在新疆阿勒泰将军山国际滑雪度假区滑雪迎新春(2025年1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宝贵的人文资源成为各地冰雪经济的新名片,也带来别样的发展机遇。
在沈阳市举办的辽宁省稻田冰雪运动会上,身着传统服饰的锡伯族射箭选手成为外地游客摄影定格的焦点。来自江苏的游客张亮说:“锡伯族村民的服饰太酷了,射术也很精准,这场冰雪运动会太棒了。”
辽宁省体育局群体处处长王海泉表示,本届赛事活动集乡村冰雪运动的民俗、年俗及锡伯族特色于一体。截至目前,该运动会已连续举办4届,实现了让更多人参与冰雪活动的初衷,拓宽着特色旅游的维度。
以冰雪文化、赛事活动为依托,辽宁各地冰雪消费持续升温。相关预测显示,春运期间,辽宁省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约1.96亿人次,以沈阳、大连等城市为目的地的春节旅游订单量同比快速增长。
从查干湖的千年渔猎文化,到阿勒泰的人类滑雪遗迹,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为冰雪经济发展壮大提供着丰厚滋养,也为冬日冰雪世界带来令人神往的文化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