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发展定力
“传统产业步入‘夕阳’了吗?”
面对不少地方遭遇的发展困惑,福建晋江用“咬住实体不放松”的定力证明:只有夕阳产品,没有夕阳产业。
专注于一双鞋、一张纸、一把伞……实体经济是晋江产业的根基。多年来,面对外部市场变化的考验,面对脱实向虚的“热钱”“快钱”等诱惑,晋江企业家们始终心无旁骛,践行着“说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的理想追求。
“这些年,我们有很多机会拓展利润增长模式,比如体育地产、金融投资,但安踏管理层恪守‘单聚焦’战略,从未改变。”安踏集团副总裁李玲说,无论规模再大,企业始终将生产好一件衣服、一双鞋作为主业。
这是2024年8月23日在福建晋江拍摄的361°晋江五里服装基地的“5G+智慧工厂”项目生产线。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坚持,绝不等于守旧。
安踏、特步、361°等企业敏锐捕捉消费升级动向,从面料、设计、工艺、流程管理等方面持续创新,让“舒适”“科技”“时尚”成为国货运动服饰的新标签;盼盼食品集团通过5G和物联网技术打造智能化“未来工厂”,生产协同效率和订单交付及时率大幅提升……
凭借对实业的坚守,晋江已构建起一条条“搬不走”的产业链。目前,晋江已有纺织、鞋服两个超千亿元,食品、建材、医疗健康、智能装备4个超300亿元产业集群,各领域涌现出一批行业龙头企业。
保持定力,就要坐得住“冷板凳”,啃得了“硬骨头”。
芯片设计制造、心脏支架和各类药品、人形机器人……从咸菜小镇到“科学之城”,“张江创造、辐射全国、走向全球”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
这是2023年11月25日在上海浦东新区张江科学城拍摄的形如鹦鹉螺的大科学装置上海光源(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0到1”的突破谈何容易。
“种咸菜”每年都有收成,“种企业”的收获周期却要拉长到五年、十年,甚至更久。多数技术领域投入大、周期长,短期内难以实现重大突破。在上海张江,多年来,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坚持用耐心资本浇灌,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等先导产业科技成果陆续落地、开花、结果。
“搞硬核科技创新,如果没有坐‘冷板凳’的定力,就不会有‘热产业’的竞争力。”张江科学城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侯劲说。
安徽省面积最小的县城界首,在多个领域跻身循环经济“国家队”,靠的就是坚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咬紧牙关不换篇,一任接着一任干;
2024年10月24日,工作人员在位于安徽界首的天鸿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作。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被誉为“湘中黑马”的宁乡,多年来坚持“强工业”目标不动摇,有的重大产业项目持续跟踪近10年,最终实现由“乡”到“城”、由“农”到“工”的转变……
锚定战略目标久久为功,更多县域在“慢就是快”中跑出了自己的“加速度”。赛迪顾问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千亿县”总数达到59个,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达到7.6%。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一个个县域发展的传奇故事,靠的就是咬定青山、久久为功的坚定,以及夯基垒台、接续推进的韧劲。
Tags:#县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