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打开“百宝箱” 让科考走得更远更深
在诸多“第一次”突破的背后,是什么让青藏科考走得更远、更深?
雪域高原的科考实践,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集中力量、科学部署,新型举国体制为青藏科考奠定坚实基础。
作为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的重大科学工程,第二次青藏科考聚集了全国200多个科研单位、7000多名科研人员,对青藏高原开展了全域科考。
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兰州大学……以姚檀栋院士领衔的一批“最强大脑”相聚雪域高原,合力打开高原科考的“百宝箱”。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左二)在查看观测仪器数据(2022年5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团结奋进、合作创新,系统性研究助力科考成果取得创新突破。
“以前的动物研究,两栖类、哺乳类、鸟类往往各做各的研究,彼此内部还细分类群,不同专家看到的只是一个个散点。”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施鹏说,他负责的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之所以能够取得新突破,得益于不同领域专家的通力合作。
“这次科考,我们得以从类群逻辑转换为区域逻辑,把动物、植物、微生物打包在一起,大家一同科考,在彼此领域里寻找共性,共同贡献出新的理论体系,为学术前沿填补空白。”施鹏说,“这种新型科研组织模式需要高度的分工协同,也是能不断实现科考创新突破的重要保障。”
在东绒布冰川区域,科研人员在进行微生物指标水样采集(2022年4月3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旦增尼玛曲珠 摄
——探索不止、勇攀高峰,是科学家精神不变的底色。
佩戴测量血氧、心电监测的传感器,肩负登山包,拄着登山杖,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登山大本营,中国科学院院士朱彤和他的科考团队成员每天都在坚持徒步往更高海拔地区拉练,用自己的身体挑战极限、亲测极端环境影响。
5000多米的海拔,人员负重前行,心率很快升到每分钟100多次,粗重的喘气声显得格外清晰。在这种近乎“自虐”的拉练模式下,科考队员要收集自身血样、尿样、唾液等标本,还要测量血压、监测脉搏波传导速度,为后续研究提供样本支撑。
这是一种使命,更是一种精神。在风雪中迷失方向,在湖面上被风浪裹挟,在冰缝中绝处逢生……高原科考人员每天都在面对“不确定性”。“研究好青藏高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赵华标说。
科考登顶队员在珠峰峰顶展示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旗帜(2023年5月23日摄)。 新华社特约记者 拉巴 摄
高原之巅,群山林立,留下中国科学家战高寒、斗风雪,探索自然、追问科学的足迹。